您所在的位置:长三角在线 > 信息资讯 > 长三角在线CSJonline.cn> 浏览正文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长三角能做什么


 
2019-9-16 19:17:1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8月26日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也是经济和人口主要承载地区。长三角地区承担着我国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任。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当前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战略任务中,主要是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产业优势,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包括长三角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上海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由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转变。1978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6%,第三产业占比仅为18.6%,到2016年经过38年的发展,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70%,工业占比下降到27%,二者的地位发生了反转。二是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基本上实现了由国家经济中心向国际经济枢纽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实际上是一个向国内其他地区输出工业制成品的工业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上海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国际中心建设和发展的优良表现,世界五百强等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在上海的聚集,等等。三是在经济发展驱动力上,由要素投入推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转换已见成效。上海是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集聚之地,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多个地区集聚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创新成果丰富且产业化成功率比较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2014年以来,上海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必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转型发展,到2035年上海的目标定位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主要发展驱动力的社会主义全球城市,简言之就是“卓越的全球城市”。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中,应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通过区域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首先,以自贸区及新片区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上海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上海港是上海对外开放的“第一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则是培育上海开放经济新体系的肥沃试验田,随着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建设启动,自贸试验区发展进入新时期。在上海近年来利用外资进入高基数、低增长的换挡器,并出现分化的情况下,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将为外资进入我国进入领域提供便利,而自贸新片区建设和发展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形成产业集聚高地。上海自贸区及新片区建设将会带动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提高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其次,加快科创中心建设,确立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和动能。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下一代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并加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跨产业领域寻找创新空间,突破重大共性和关键产业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上海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新增长点。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自主知识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创新网络互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突破制造业有产业无技术的被动局面,实现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身,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占领产业链高端位置。另一方面,上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应局限于制造业创新,还应该重视服务业领域的创新;注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渗透,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通过创新提升服务业附加值,大力鼓励信息产业和智能产业的发展,引导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型城市不仅体现在创新成果及应用上,也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上。推广绿色制造理念,使所生产的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维护直至报废处理和善后处置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循环经济环境。

再次,推进跨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一是构建运用有效的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产业分工机制模式。积极推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发展分工和合作,是上海自身的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区域内其他省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机遇。构建运行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模式,在各成员地区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在各地区产业结构互动地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形成既有分工有合作的产业分工格局。二是探索建立相对完善的跨地区产业规划对接实施机制。作为一种协调机制,产业规划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通过产业规划协同,长三角、长江经济带成员地区可以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或者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所处的环节,从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三是发挥梯度辐射效应,积极推进区域内产业转移。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内部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梯度特征,这个特征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础。在实践上,应该探索跨区域的利益共享机制,共同筹建“园中园”、“共建园”等异地工业园,有利于合理有序地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转移。

编辑: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长三角领跑2024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
·2024赛迪中国百强县榜长三角占据半壁江山:江苏2
·上海:将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
·安徽省宣城市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GDP总量首破15万亿元,
·长三角“C位”城区“组团”向新 长三角C9联盟联席
·暑期游火爆,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助力浙西、皖
·铜陵义安区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多彩贵州”文旅推广长三角推介会后 长三角游客
·宣绩高铁、南通至宁波高铁、甬舟铁路……来看长三
版权与免责声明:
1.长三角在线 www.csjonline.cn自身不采编任何新闻信息,本站所载作品均转载自境内其他合法网站,本站不刊发涉政治、国际、时评、贸易争端、涉外涉港澳台文章。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全部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务必发邮件law###shzx.com(发送时请将###更换为@)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2024 华易信息 长三角在线 csjonlin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络作品传播权及著作权声明
媒体合作(发稿采访发布会等)电话:021-34121912 微信:yuanfangnet QQ:156988883 点击可以在线给我们留言,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工信部ICP备案号:沪ICP备202101997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