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竞争格局已经变了,不再是县级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上海对标的应该是纽约或者伦敦,即国际金融中心,但从城市群结构来看,可能更像东京。从人口密度或者灯光卫星图中都可以看出,东京向周边的辐射能力很强。所以,长三角的一体化建设可以模仿东京,对周边区域进行全力对接。
交通的便利化程度是要素流动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从东京周边40公里的地方去城区,交通上有很多选择,比如JR、城铁、新干线。最重要的是,各种交通方式换乘起来非常方便。对长三角来说,高铁看上去很方便,但如果还要从高铁换乘地铁,就不是很方便了。而日本的城铁、地铁和轻轨是可以混合运行的,大概有8~10条线。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相当于GDP的180%,中国只有40%到50%左右,而且从高峰期的拥挤情况来看,国内城市群的轨道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空间。
另外,在新的区域更容易更新规划思路。比如建设新的示范区思路可以有两个:一个是体制调整,比如,户籍、财税、土地,包括农村建设用地的入市操作,需要做体制的深度调整,以及深度城市化融合;二是从比较实际的角度来讲,示范区需要做基础设施的投资,现在在上海、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没办法更新,但是在示范区可以做系统的布局,比如建设多层高架道路结构,其中一部分打造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汽车运行场景,然后再普遍推行。另外还可以围绕关键综合交通枢纽做地铁上盖项目,也可以通过PPP的方式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相关领域,以提升他们的建设参与感和利益获得感。要知道,长三角地区的PPP项目,算是优质项目了。
据我了解,在上海青浦区金泽镇,华为部署了大概1.5万名5G和IOT的研发工程师;在浙江,阿里对智慧城市(城市大脑)也进行了很多实践。也可以考虑诸如日本丰田的氢能汽车,作为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一个有机部分,为外企外资提供长期投资的充分施展场所,为新一代产业更新聚集能量,预留空间和完善基础设施的配置。
当然,在这个区域进行智慧城市的运营,需要高量级的基础设施,那么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可以利用发行多币种长三角一体化市政建设特别债券来融资,长三角为上海自贸区金融市场上的人民币资产池的迅速扩容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境外长期投资资金对这样一个类似于国债评级的金融产品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这样就可以把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统筹起来。我们要有一个资金从哪里来、建设项目怎么完成、以及如何把足够的人口引导到这里幸福生活、还要保持相应可持续的自然环境的综合规划。
对于市场研究者来说,很多事情恐怕不能做到特别理想化,只能在理想和现实当中反复研判。当然我们会从市场角度出发,为一体化进程添砖加瓦,比如我们可以发一些一体化的特别债券,支持国资结构调整的ETF基金。从政策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能够提出机制和体制调整方面的建议,这样我们才能把理想和现实联合在一起,为未来的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群贡献出应有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