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今天下午,沪苏浙在上海青浦召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共同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
一体化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涵盖上海青浦区、江苏苏州吴江区和浙江嘉兴嘉善县,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地理相近、文化同源的两区一县不仅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经济基础也较好,数据显示,2018年两区一县的经济总量达3580亿元。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进入施工期,如何根据总体定位的要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东方网记者采访了多名深耕相关领域的人士,他们既有来自院校的专家学者,也有企业方代表,一起来看看他们对此有着怎样的见解。
“生态旅游是一个抓手。”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看来,“绿色”和“生态”是此次批复的示范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词。王战说,长三角本身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在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当然的带头作用。因此,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在绿色生态上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
谈及绿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王战认为需加强对产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我觉得生态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示范区正好是东太湖、淀山湖、太浦河等集合的地方,可以依靠游轮旅游串联起来,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王战还补充道,若能实现政府间的协同、企业跨行政区划的自由流动,就能实现绿色发展一体化的突破。
“要真正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发展的机制。”
随着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市场也更加愿意为相关产品“买单”,绿色低碳市场需求逐步形成,这也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机会。示范区内如何能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投资环境?在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看来,需要真正建立一个绿色生态发展的机制。
“任何一个绿色生态的资产都必须有一个市场化利益的实现机制,这是目前中国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徐林指出,绿色投资的标准在于两点,其一是投的项目企业技术必须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降低包括碳排放在内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他认为,在示范区认真探索、创新并试点绿色生态资产的价值实现机制,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聚集人才要先打通交通。”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何通过先行先试展开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协同治理的探索,将示范区打造成聚集人才的高地?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沈坤荣以一段国际经验打开了话匣子。“日本都市圈里的区域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比较完备,因此,要打造一流的创新高地,要把人引过来,首先要打通交通。”在沈坤荣看来,打通交通的过程也正是体现了各地跳出固有行政边界,从一体化角度探索并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