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由上海多个部门联合发出之后得到了餐饮业的积极回应。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厅”响应号召,承诺根据用餐人数、菜品数量配备相应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通过在餐厅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在餐牌和菜单上予以温馨提示等多种方式,主动引导用餐宾客使用公筷公勺;倡导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
几天来,倡议和承诺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但市民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不过是一双筷子、一把勺子,是不是有点小题大作了?
在笔者看来,这不仅不是小题大做,小到每户人家、大到各餐饮企业,还应该开动脑筋把它做好。
俗话说:病从口入。这不单单是指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会生病,也包含了筷子勺子在菜碟间你来我往导致的飞沫传染。早在一百多年前,公共卫生学家伍连德在防控东北鼠疫的过程中,就针对共食菜肴的习惯,主持推行使用旋转餐桌和公筷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甲肝和2003年在全国蔓延的“非典”,无不一次次提醒大众公筷公勺的重要性。
所以,要讨论的不是应不应该推行公筷公勺,而是如何把这件事真正做好。比如,是不是只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就行?能不能通过长短、大小和颜色来对公筷公勺加以区别,以免一不留神错用而导致的形同虚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