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咳嗽、肺炎、湖北多地旅行史、多日在多个科室就诊……当电话那头传来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宋灿磊心里的那根弦一下就绷紧了,即便病人的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但他心里已经有了基本的判断:确诊可能性非常大。当务之急,他的任务,就是要在检测结果出来前,争分夺秒地找到每一个密切接触者。
宋灿磊(左)与同事交流工作
宋灿磊,金山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毕业后就从事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至今已近10个年头。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对每一个接报的疑似病例进行流调,确定他们的感染来源,根据发病前14天及发病后的活动轨迹,不漏掉一个潜在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宋灿磊的战场。
细致入微不漏掉一个密切接触者
时间回到2月2日中午11点50分,金山区疾控中心接报称,辖区某医院接诊一名病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接报后,宋灿磊和同事拉上装着防护用具的流调箱,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通过医院的病历录入系统及与现场医护人员的沟通,宋灿磊初步掌握了该病例在医院就诊的轨迹:1月26日至2月2日,病人李某多次在医院呼吸内科、急诊、中医内科、感染科等科室就诊,且曾连续两天在急诊成人输液室输液,每次输液时间近3小时。
“我们一般是不直接接触病例的,考虑到这个病例的情况复杂,我们决定开展‘面对面’调查。”穿上防护服,宋灿磊和另一名同事穿过一道道隔离门,见到了正在就诊的李某。
李某并不是个配合的调查对象,此前在医院就诊流行病学史询问时,他曾多次否认去过重点地区,只说自己是从江西南昌返沪。而面对宋灿磊的突然到访,李某显得有些紧张。在安抚了李某的情绪后,宋灿磊循循善诱地引导李某回忆连日来的活动轨迹。
金山区第四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活动轨迹图
“我们尽量让他回忆某一天是几点几分到哪个科室,做过些什么,跟哪些人有过接触,但因为时间跨度大,他年纪也比较大,又有外地口音,沟通并不是很顺利。在掌握他在医院大致的活动轨迹后,通过医院的监控,我们对他的行踪进行了一一确认。”8天,数十个小时的监控视频,宋灿磊和同事一帧一帧查看,一点一点比对,“看到输液室里满满都是人的时候,心里非常不安。”
输液室79个位置,2天共有183个病例就诊,以李某的座位为中心,宋灿磊以1.5米为半径,画出了密切接触者的范围。“周边有些距离可能超过1.5米,但没有戴口罩,或者曾经取下口罩就诊的人,包括陪同就诊的家属,我们都列入了排查范围。”宋灿磊知道,但凡漏掉一个密切接触者就可能存在风险,“宁可加倍小心谨慎,绝不能漏掉一个人。”
医院、小区、超市、酒店、出租车……根据李某的活动轨迹,宋灿磊和同事们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核实确认每一个密切接触者信息,从下午三点半到第二天凌晨,他们一刻也没停过。“检测结果是阳性,李某是金山区第二例确诊病例。”在确诊的同时,和李某有过密切接触的55人全部确认,并采取隔离措施,“55名密切接触者中包括10名医护人员,目前已经全部解除隔离,没有出现感染情况。”
疑似病例流调方法和确诊病例完全一样
这是金山区确诊的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流调过程,目前金山区已确诊4例,涉及密切接触者83人,排除疑似病例50多例。“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接报60多例疑似,其实疑似和确诊病例流调的思路、路径、方法,所费的人力是一样的。”宋灿磊说,之前很多人不知道流调到底是做什么的,而只有厘清了每一个病例的流行病学传染逻辑,才能做到更为有效的预防。
宋灿磊所在的传染病防治科一共12人,新冠肺炎暴发后,在区疾控中心的全力支持下,一支由28人组成的流调队24小时值守,宋灿磊是中心流调队负责人。只要有接报,他们就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办公室里一排6个每天都要检查一遍、随时“待命”的流调箱,是他们出门时的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