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学生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一首歌,当即被深深打动,那是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年的“上海之春”舞台上,才旦卓玛演唱了这首歌,经由电台录制和播放,风靡大江南北,才旦卓玛这个藏族名字由此家喻户晓。
迄今,上海音乐学院已培养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大多数人像才旦卓玛一样回到故乡,成为各民族地区高校和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包括苗族歌手阿旺、壮族歌手石寿坚、哈尼族歌手阿朴、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藏族作曲家格桑达吉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音乐人才的教育争取更多机会,拓展更多专业,同时增加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让更多有才华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成后,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次仁央宗:追随才旦卓玛的脚步
次仁央宗第一次出远门,是19岁的夏天,路上花了三天三夜。她从家乡西藏山南坐车去拉萨,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住了一夜,再从成都坐火车到上海。那是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史上第三次招收成规模的“西藏班”。第一次是1956年,那一届学生里走出了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
次仁央宗
“我小时候就在收音机里听才旦卓玛老师的歌,特别向往,从没想过能成为她的校友。”央宗说。央宗从小爱唱歌,总是一边放牧,一边对着大山、对着圣湖羊卓雍措唱歌。上音入学考试初试,她唱了一首才旦卓玛唱过的《翻身农奴把歌唱》。
来上海之前,次仁央宗和姐姐一家在布达拉宫前合影
在上音的第一节钢琴课,央宗第一次见到了这件乐器。乐理课,那些陌生拗口的音乐术语让她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再加上,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西藏班的孩子们夜夜想家,难以入睡。
幸运的是,央宗和她西藏班的同学们,在上海找到了另一个家。方琼老师把企业家赞助她举办音乐会的100万元捐出,全部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张碧华老师不仅带他们逛了东方明珠、世纪公园,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台复读机,鼓励他们好好学英语。
央宗的专业老师是刘芳瑛。为了教好这个腼腆的藏族姑娘,刘芳瑛请曾支援西藏20年的常留柱教授教自己用藏语唱藏歌。刘芳瑛希望,在教授央宗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保留她的民族特色和质朴风格。“我以前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系统学习后,才知道怎么科学发声,怎么在歌声里表达情感。”央宗说。
当年,才旦卓玛的恩师王品素就曾一个字一个字跟才旦学藏语。王品素引导才旦卓玛学习不同民族的民歌,甚至是西方的花腔女高音。
和才旦卓玛一样,毕业后的央宗回到了家乡。她成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演员,每年随团到各县各乡演出100多场,唱给父老乡亲听。2013年,她参加第15届青歌赛,获得民族组第四名,李谷一评价说:“多少年没有听到如此地道、天籁般的歌声了,你是真正的藏族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