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上海杨浦非遗节6月24日闭幕。今年是杨浦区连续第五年举办上海杨浦非遗节,“当非遗遇上旅游”系列活动从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直持续至6月25日端午节。第五届上海杨浦非遗节依托云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由30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带来云展演、云课堂、云市集、云旅游等近百场线上专题活动,以及“YOUNG铺滨江非遗秀”等颇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线下活动,共吸引近2万人次参与。
活动现场
人大代表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
在此前的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女作家陈丹燕把码头号子的声音带到会议现场,让代表们感受上海港码头号子的魅力。
活动现场
今年3月以来,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在上海市黄浦江码头岸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在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完成打造具有码头文化特色、红色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水岸联动”旅游咨询服务窗口,于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正式向市民开放。
如今,在秦皇岛路游船码头候船大厅内,市民游客可以了解杨浦区“国家级非遗”码头号子文化。通过还原相关场景和聆听近10首“码头号子”原音,使市民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实现了陈丹燕“在码头上聆听国家级非遗项目码头号子”的建议。
同时,秦皇岛路游船码头还建成了“初心启航”展厅、杨浦滨江5.5公里公共开放区都市旅游导览长卷,与国家级非遗上海港码头号子展示区一起,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旅特色体验导览服务,坚持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6月24日的活动中,陈丹燕与“上海港码头号子”国家级传承人贾志虎、市非遗专家委员会专家侯小声面对面“话非遗”,畅谈港口城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活动现场
杨浦“非遗家族”再次扩容
俞跗脉法、沈氏拔罐排毒通经法、古琴艺术、十路少林拳、春联民俗、“鸟虫篆”篆刻、海派紫砂艺术、虎头鞋制作技艺以及绒线编织技艺这9个杨浦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13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活动现场获颁铭牌和证书。杨浦区现有的各级非遗项目数量从32个增加到41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9个、区级30个。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6人,其中国家级2人、市级6人、区级48人。
新的项目和传承人的加入,为杨浦非遗带来了新的活力。古琴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倪羽朦出生于古琴世家,其父为当代知名斫琴家倪诗韵,他斫制的古琴被业内称为“倪琴”,颇受琴人喜爱。倪羽朦在同济大学任古琴教师,在古琴传承方面融合了梅庵派、广陵派和姚门琴派的艺术特点,兼具专业音乐学院体系和民间派别特征。
传统体育和游艺类项目“十路少林拳”也有着自己的特色。相传宋初福居禅师邀集各流派武术名家来河南少林寺传技,并记于集,汇集成册后逐渐形成不同特点的十套主拳,因而得名为十路少林拳,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十路少林拳在上海已经薪火传承四代人,历经百余年发展,受到上海开放性、包容性等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姚兴余,是十路少林拳的第31代传人,传承区域遍及上海及周边省市。
记者从杨浦区文旅局获悉,新认定的13位杨浦区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属11个非遗项目,他们分别是王胜家(俞跗脉法)、沈姬颖(沈氏拔罐排毒通经法)、倪羽朦(古琴艺术)、姚兴余(十路少林拳)、徐谷甫(“鸟虫篆”篆刻)、陶正华(海派紫砂艺术)、沈美顺、吴煜璟(虎头鞋制作技艺)、刘晓梅(绒线编织技艺)、王柱庆(绵拳)、朱喜伟(玉雕)以及马雪斐、孙俊姝(面塑)。
闭幕活动中还围绕端午民俗与健康生活话题,邀请两位中医药专家与市民探讨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民俗的关系,并就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如在疫情期间如何让中医药发挥保健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时令养生等做了一一解答。此次闭幕活动将于6月25日亮相线上平台,向更多观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