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真有边养老边返利的好事?花样繁多的各式养老投资、保健品推销背后隐藏着一个个让老年人血本无归的陷阱。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民政部、中国银行(3.610, 0.00, 0.00%)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以养老服务名义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保健品”的风险提示》(下称《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名义,承诺高额回报,以向老年人收取会员费、床位费,欺诈销售“保健品”等手段,实施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非法集资、传销等犯罪,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此类活动不同于正常养老服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对此,有养老服务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打击养老骗局的同时,暴露出来的监管不足也应加以完善,比如对于养老机构普遍收取押金、订金或会费问题,该由谁监管、如何监管来确保资金安全。
借养老之名大卖虚假保健品
在国家大力发展扶持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康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一些不法企业却借此牟取不当收益,向老年人欺诈销售所谓的“保健品”,让他们的养老钱打了水漂,也没有换来期望的健康养老。
根据《风险提示》,一些企业通过会议营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检查、免费体验、赠送礼品或者不合理低价旅游,以及电话推销、上门推销、网络销售等形式,向老年人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推销所谓“保健品”。因“保健品”概念无法律定位,经常被采用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的手法,与合法注册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进行混同,骗取消费者信任,但所声称的保健功能未经科学评价和审批,往往不具备保健功能,甚至贻误病情。 |